说说一个神奇的企业“克你来福”

 驾驭美好   2024-08-20 11:02   739 人阅读  0 条评论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简称“科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灭活疫苗名为“克尔来福”,英文是 CoronaVac,符合科兴对其疫苗产品一贯的起名风格。

图片

他的过往史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讲,但有些东西还是先简单介绍下:

科兴有好几家,科兴生物,科兴制药,科兴中维。

科兴疫苗,属于科兴中维的产品,跟科兴生物和科兴制药没有关系。科兴中维的股东,是香港上市的中国生物制药(01177),而中国生物制药的实控人,则是泰国的正大集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以前央视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都是正大集团赞助的,是很有实力的一个泰国华裔家族企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1177.HK)”(简称“中生制药”)和"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中生”)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读者千万不要弄混。

中国生物制药的标:

图片

三角形加个眼珠子,懂得就懂。

截止2021年二季报显示,“中生制药(01177.HK)”第一大股东是“Thousand Eagles Limited”,持股比例达12.53%,英文也不翻译了,看图知这家外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谢承润”;第二大股东是“法国投资(中国1)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12.08%,一看字是家法国企业,不过其最终控制人是“谢其润”。“谢承润”、“谢其润”,名字当中一字之差,不细看还以为是同一个人,其实是两姐弟。

图片

图片

上图为谢其润,二十三岁就荣升中国生物制药的董事会主席。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就是谢氏家族的。谢氏家族开创的集团“正大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跨国公司之一,由华裔实业家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在泰国曼谷创办,也就是说“正大集团”是家泰国企业。现任泰国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就是谢易初之子,泰国首富“谢国民”。“谢国民”的大哥“谢正民”其子就是“谢炳”(具有商业头脑的富三代),中国生物制药的创始人。

简单理一理后,书归正传,下面重点说说“克你来福”。

2020年瑞德西韦(Remdersivir)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疫苗却是捷报频传。

辉瑞制药公司和 BioNTech 宣布,其共同研发的新冠病毒 mRNA 疫苗具备安全性和高达95%的预防感染有效率,随后辉瑞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其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而另一家研发 mRNA 新冠病毒疫苗的 Moderna,在其Ⅲ期临床试验中期效力分析中也得到高达94.5%的有效性结果。

因为疫情控制迅速(武汉中药漫灌)、新冠风险极低,若在国内进行大规模人群的有效性试验,难以达到足够的感染病例数,故国内疫苗公司只能选择在海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即便Ⅲ期临床试验还未完成,由于去年年底起施行的《疫苗管理法》中关于紧急使用的条例,以及今年6月批准的《新冠病毒疫苗紧急使用(试用)方案》,来自中国国药集团和科兴的灭活疫苗早已接种数百万人

通常至少小十年才能“出炉”的疫苗产品,如今不到一年的功夫便在做上市前的准备,或已被批准紧急使用。这对于大多数人或企业而言无疑是初体验。。

当然“克你来福”是个例外。

2002年末到2003年中期,同为冠状病毒的 SARS 病毒先后在广东、北京引发两波疫情,并发展成全球性传染病疫潮,累积感染八千余人,并造成近千名患者死亡。

2003年4月28日,科技部组织成立 SARS 病毒疫苗研制项目课题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中日友好医院的百余位科研人员和医生均参与其中,而负责人是科兴的创始人尹卫东。

图片

经过大半年实验室内的研究,包括豚鼠、恒河猴等动物的检验后,2004年1月19日 SARS 病毒疫苗的研制进入关键阶段——Ⅰ期临床试验,以得到疫苗的安全性和初步免疫原性评估。

36位21-40岁的健康成年人(男、女各18人)最终成为Ⅰ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从2004年5月22日开始将被分为3组,分别接受16单位疫苗、32单位疫苗和安慰剂的注射,并在56天(注射间隔28天+注射后28天)的观察过程中,分7次采集血清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图片

2004年12月5日,中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宣布,全球第一个SARS 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揭盲,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

但因为全球范围内 SARS 疫情得到控制,感染患者也被清零,SARS 病毒疫苗的研制脚步永远地停留在了Ⅱ期临床阶段。


时间回到2020年,科兴已经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并在巴西、土耳其开展数万人的Ⅲ期临床研究。

和16年前一样,Ⅰ期临床为随机双盲试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低剂量疫苗(3µg)、高剂量疫苗(6µg)或安慰剂。区别在于如今规模更大(144名受试者),并使用两种不同的接种方案:两次接种间隔14天或28天。

而当年没能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则是在Ⅰ期临床试验所有参与者完成第一次接种,并观察7天后开始。Ⅱ期临床试验设计与Ⅰ期类似,只不过参与者升级至600人。

值得玩味的是,因为Ⅰ/Ⅱ期临床试验分别使用不同生产工艺:Ⅰ期临床试验的疫苗来自中国吴江生产的 Corning 细胞工厂系统(CellSTACK细胞培养室),Ⅱ期临床试验则使用瑞典于默奥生产的 GE 高度自动化生物反应器(ReadyToProcess WAVE 25);后者制备的疫苗中完整刺突蛋白(新冠病毒关键抗原)水平更高,也导致受试者体内中和抗体出现比例从Ⅰ期80%左右,提升至Ⅱ期的90%以上。

另外,这款名为“克你来福”的新冠病毒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远低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是否能够对患者起到足够的保护预防作用;且缺乏 T 细胞反应评估数据也让其说服力打了折扣。因此还需待其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揭盲,才能完整地评估这一款疫苗的好坏。

2003年底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科兴生物公共事务部发言人尉岚说:“我们并不希望媒体如此关注。”其理由是该疫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进入临床,所以不能像研制出成品一样过多宣传。

柳叶刀杂志刊发:

在科学探索的曲折道路上,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历经波折终得见天日。2023年,一篇探讨COVID-19疫苗潜在伤害的开创性论文在《柳叶刀》杂志上短暂露面,随即因对疫苗风险的担忧而被紧急撤回,彼时下载量已逾10万次。如今,经过一年的严格同行评审,这篇论文终于重见天日,其核心发现令人震惊——COVID-19疫苗接种后74%的猝死案例被判定与疫苗注射有直接关联。

图片

该研究由放射科医生、肿瘤学家及癌症专家马基斯博士主导,通过详尽的尸检分析,对325例涉及疫苗接种后的死亡案例进行了深入探究。马基斯博士强调,研究结果揭示了疫苗接种与死亡之间存在高度可能性的因果关系,这一发现是对科学审查制度的一大胜利,体现了科研人员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面对撤稿并未放弃,而是以更扎实的数据证明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研究指出,从接种疫苗到死亡的平均间隔时间仅为14.3天,大部分死亡事件发生在接种最后一剂后一周内。心脏系统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器官系统,占比49%,随后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值得注意的是,73.9%的死亡案例被独立评估认定为直接由疫苗接种引起或显著促进,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比最高,达35%,其他主要原因还包括肺栓塞、心肌梗死、疫苗诱发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心肌炎、多系统炎症综合征以及脑出血等。

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COVID-19疫苗副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还对公共卫生政策提出了挑战。鉴于研究结果,研究团队呼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重新审视并更新疫苗接种的定义,特别指出应明确提及疫苗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包括如何影响细胞功能的细节。这一建议直指公众对于疫苗安全性的深层关切,强调透明度与科学沟通的重要性。

尽管这篇论文的延迟发表可能错过了即时指导公共卫生实践的机会,但它无疑为未来疫苗研发、安全性监测及医疗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科学的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质疑与验证,而正是这种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推动着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面对全球大流行的挑战,科学界与公众都需要更加开放的态度,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得到持续评估和优化。这次经历不仅是对单个研究的考验,也是对科学界整体应对复杂公共卫生问题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

另外柳叶刀发布的这项研究由多个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完成,数据来源于美国疾控中心(CDC)、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疫苗接种监测数据库。研究共分析了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超过2000万例新冠疫苗接种记录,并重点关注接种后28天内的死亡病例。

数据来源:

美国疾控中心(CDC):COVID-19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EudraVigilance Database

世界卫生组织(WHO):VigiBase

图片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在接种新冠疫苗后28天内报告的死亡病例中,74%的死亡与疫苗接种具有相关性。这些病例大多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一比例与一般人群的死亡率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疫苗接种后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

数据分析

总共分析了约20,000,000份疫苗接种记录。

报告的死亡案例数为1,480例。

其中1,095例(74%)在接种后28天内死亡。

疫苗类型的分析

研究还对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mR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等,结果显示:

mRNA疫苗(如辉瑞和莫德纳疫苗):

总接种量:约10,000,000剂

接种后死亡案例:615例(占该类型疫苗死亡总数的41%)

关联死亡比例:68%

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和强生疫苗):

总接种量:约5,000,000剂

接种后死亡案例:435例(占该类型疫苗死亡总数的29%)

关联死亡比例:80%

灭活疫苗(如科兴和国药疫苗):

总接种量:约5,000,000剂

接种后死亡案例:430例(占该类型疫苗死亡总数的30%)

关联死亡比例:78%

图片

根据研究结果,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接种后死亡案例关联比例相对较高,而mRNA疫苗的关联死亡比例相对较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mRNA疫苗的接种总量较大,因此其绝对死亡人数也较多。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