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上海专家们的底裤

 驾驭美好   2025-01-21 16:29   153 人阅读  0 条评论
图片

有关郑民华等人公然对媒体说集采药物“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的问题,有专业人士对他进行了质疑。
一、新闻报道的偏差,有媒体说是郑民华和父亲两人服原研药“络活喜”效果好,有媒体说是郑的父亲服用“络活喜”,没有提到郑民华。
图片
图片
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服用了降压药?媒体讲的内容有几分可信度?
二、不管一人还是两人服用降压药,但为什么没有说规格?因为苯磺酸氨氯地平有10mg/5mg/2.5mg三种规格。郑服的是哪个规格?如果规格有差别,服两粒或四粒也正常。另外郑对外也没有说原研药的规格,也没说服国产降压药是不是苯磺酸氨氯地平,这个需要郑站出来进行说明。
三、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显示,国产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的生物等效性优于日本,接近百分之百。
图片
实际上,上海市浦东医院龚婧如等2024年发表的文章《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国产与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做了比较科学分析对比国产与进口氨氯地平,结论:PSM法可有效均衡观察性研究中的组间混杂变量。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京新,5.0 mg, 1次/d)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5.0 mg, 1次/d)在治疗轻、中度HBP时疗效与安全性相当。
这些专业的文献郑专家肯定没看,不然不敢为资本站台。
四、郑专家所列举的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效果不佳以及肠道准备泻药不足等问题,虽然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可能偶有发生,但并不能直接归因于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或者药品一致性评价政策与技术标准。这些现象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患者个体差异、药物使用不当、医疗操作失误等。将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药品质量,尤其是归结于过评药品的质量,不仅缺乏科学依据,也忽视了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尤其在手术方面,我国总体手术失误率‌:有研究显示,中国手术失误率大约在38%左右,其中16%的失误性质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误诊率为33%。
如果真如郑专家所说麻药不佳,那是不是存在误诊和失误?
五、郑专家所提及的“在这么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的观点,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和科学论证。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旨在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同时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安全。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要求,中国药品评价与监管按四个最严要求,对过评药品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和评估。因此,将药品价格降低与质量不稳定直接挂钩,显然是对国家药品监管体系的误解和不信任,这种言论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误解。
在没有实行一致性评价之前,国产仿制药大部分常用药一直是有效价低,如0.3元一袋的清热去火的牛黄解毒片,0.6元一包的用于胃肠道消化的干酵母片,包括扑热息痛20片才0.6元、氯霉素眼药水两角钱、去痛片0.4元,这些当年在平价药店都是老百姓最喜欢购买的。
六、郑专家作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和瑞金医院普外科的权威专家,你的言论对于公众和医疗行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是在药品质量评价方面并非你所擅长,应秉持客观、公正、负责任的态度,避免使用未经证实或可能引发误解的言辞。你的言论不仅可能误导公众对药品质量、药品评价和药品集采的认知,还可能对医疗行业内部的稳定和信心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编者最后总结: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大约有50亿个处方,其中45个亿的处方为仿制药,占处方总量的90%,而仿制药的销售额仅占10%(价低有效,约600亿美元),说明仿制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患者在广泛的疾病领域提供了最基本的治疗药物。
不是有媒体希望医保局进行全国性药效调查吗?那么先让郑民华们提交一下他们这三年来医院用药对比的数据。
搁笔!

 相关文章  关键词:

评论已关闭!